新風暴醞釀突襲香港?|AI預測殺入400公里範圍:路徑極詭異!
「海鷗」增強遠離 新風暴接力生成
熱帶風暴「海鷗」於11月1日晚間生成後,持續向西移動並逐漸增強。根據天文台最新預測,「海鷗」將橫過菲律賓中部,並在11月5日以颱風級別進入南海中南部,其後更會增強為強颱風,中心風力高達每小時165公里,直撲越南中部。由於其路徑遙遠,天文台預料「海鷗」不會進入本港800公里範圍內,對香港沒有直接威脅。然而,威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內地中央氣象台已發出預警,指出本周後期西北太平洋上將有另一個熱帶氣旋生成,並可能影響南海海域及華南沿海地區,意味著香港天氣的潛在變數正急速增加。
天文台預測 下周高地風力顯著增強
雖然新風暴的具體路徑尚未明朗,但天文台的預測已暗示其潛在影響。天文台指出,一股達強風程度的偏東氣流會在未來一兩日影響華南沿岸,帶來多雲及微雨天氣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根據九天天氣預報,天文台預測:「下周四(13日)及周五(14日)離岸及高地風力較大,間中吹6級強風。」這個時間點與多個電腦模型預測新風暴最接近本港的時間吻合,顯示即使風暴最終未有正面吹襲,其外圍環流結合東北季候風的共同效應,仍可能為本港帶來惡劣天氣,市民需密切留意未來數日的天氣變化。
電腦模型路徑大分歧 AI預測直逼香港
目前各大電腦及AI天氣模型對這個新風暴的預測路徑出現極大分歧,令其未來動向更添神秘感。傳統的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(ECMWF)預測,該氣旋將於11月14日移至本港東南約400公里,隨後受東北季候風影響轉向台灣並消散。然而,多個AI人工智能預報系統的預測則更為進取,其中「盤古」預測它在11月12日就會到達本港東南約400公里處減弱消散;而「伏羲」的預測更為驚人,指它會在11月11日下午闖入本港400公里範圍內。不過,亦有如「風烏」等AI模型認為它根本不會進入南海,顯示其路徑存在極端不確定性。
11月打風?市民憂慮天氣突變
新風暴可能在11月中旬靠近香港的消息,已在市民之間引起廣泛討論。雖然風暴的路徑與強度仍是未知之數,但「11月打風」的可能性已足以讓市民提高警覺。若有熱帶氣旋在深秋時節靠近,其與東北季候風產生的「共伴效應」可能帶來更不穩定的天氣,對戶外活動、海上交通以至航空交通都可能構成嚴重影響。不少市民已在網上留言表示:「11月仲打風?真係估唔到」、「希望唔好影響週末」,反映大眾對天氣突變的憂慮,並密切關注天文台發布的最新風暴消息。

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