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龍捲突襲南丫島|巨型雲柱直插海面 !去年9月曾驚現維港!
下午一時水龍捲爆發 多名市民直擊南丫島奇景
於10月12日下午接近一時,多名市民在南丫島對開海面目擊罕見的水龍捲現象。根據現場照片顯示,當時天空烏雲密布,一條清晰可見的雲柱從天而降,連接海面並快速旋轉,形成俗稱「龍吸水」的奇觀。天文台引述目擊者報告,確認了這次事件,並指出水龍捲的風速一般較陸上龍捲風為低,但其形成過程依然令人嘖嘖稱奇,引發廣泛關注。

天文台發文解釋:「龍吸水」形成機制
天文台在社交媒體專頁發帖回應事件,向公眾解釋水龍捲的科學原理。天文台表示:「水龍捲是一條快速旋轉、夾雜著水滴的雲柱,由對流雲的底部連接著水面。」官方進一步解釋,水龍捲可分為兩大類,一類是在相對良好天氣下發生,與雷暴無直接關係;另一類則與猛烈雷暴相關,形成機制與陸上龍捲風相似,甚至可能伴隨大風及冰雹等惡劣天氣,提醒市民保持警惕。
近年水龍捲頻現?回顧維港罕見紀錄
翻查紀錄,香港及鄰近地區近年亦曾多次出現水龍捲,顯示此現象並非絕無僅有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包括:
2024年9月28日:維多利亞港中心出現水龍捲,為65年來首次在該處錄得,當時天文台解釋是由於東西風相遇所致,引發全城轟動。
2019年7月:在颱風「韋帕」吹襲期間,大澳曾有市民直擊海水被颶風捲至半空,形成另類「水龍捲」的震撼場面。
氣象資料顯示,水龍捲的出現與大氣不穩定及水氣充足有關,今次南丫島事件與過往紀錄的關聯性,仍有待專家進一步分析。
市民出海直擊驚呼:好似電影場面!
南丫島水龍捲的影像在下午迅速於各大社交平台及討論區洗版,引發網民熱烈討論。由於事發在周日下午,不少出海遊玩的市民有幸親眼目睹,紛紛表示場面極為震撼。有網民留言稱:「第一次喺香港見到真嘅龍吸水,好誇張!」亦有目擊者形容:「條水柱好粗,由天連到落海,好似電影入面嘅災難場景!」雖然事件未有造成任何破壞或傷亡報告,但其罕見程度已成為全城熱話。
去年9月29日 維多利亞港首次現水龍捲
2024年9月28日,香港維多利亞港內驚現罕見的水龍捲,這是自1959年以來首次在此地點觀測到的現象。這次水龍捲的出現,不僅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,也讓專家們對香港的天氣模式及其變化有了更深的探討。當天,香港的天氣受到高空擾動的影響,顯示出不穩定的狀態,早上的陽光後,氣溫上升導致大氣層的不穩定性增加,從而有利於強對流天氣的發展。這次事件不僅展示了自然界的奇觀,也突顯了科技在預測及監測極端天氣事件方面的挑戰。

維多利亞港首次現水龍捲|水龍捲觀測與影響
根據記錄,香港以往觀測到的水龍捲多發生在東部和南部水域,如長洲、南丫島附近及大嶼山一帶。然而,這次在維多利亞港的水龍捲現象,打破了常規,成為一個特殊案例。當日,維港吹西風,而東風則在日間逐漸影響香港,導致局部地區出現水平風切變,這種氣流的相遇最終促成了水龍捲的形成。

維多利亞港首次現水龍捲|水龍捲特性與預測難度
水龍捲屬於小尺度的強對流天氣系統,其發展迅速,強度和移動變化大,出現的時間和位置具有很大的隨機性。由於生命週期短暫,從形成到消散可能只需數分鐘至十數分鐘,即使利用現代科技,也難以對其進行準確的預測。
維多利亞港首次現水龍捲|天文台監測與未來計劃
香港天文台利用雷達技術分析強對流天氣的發展和移動,並適時發出雷暴警告及特別天氣提示。目前,天文台在沙螺灣運行的相控陣天氣雷達已能捕捉到這類天氣系統,但仍受到地形的限制。為了加強監測能力,天文台計劃建立一個相控陣雷達網絡,以更有效地監控這類細小尺度的強對流天氣系統。
維多利亞港首次現水龍捲|水龍捲分類與常見情況
水龍捲分為兩大類型:一類是在良好天氣下發生,與雷暴無直接關係;另一類則與陸上龍捲風相似,通常與強雷暴相關。根據天文台的記錄,過去二十年,香港平均每年約有一次龍捲風或水龍捲報告,尤其是在5月至10月之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