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都是浸在回憶泡泡的廢老 @健吾

博客

廣告

是回憶,還是想看「我們一切安好」

在日本的電視,尤其是音樂節目,我大多只看到幾種人:女子偶像、男子偶像、老牌翻叮歌手。

那些老牌歌手,在年末的特別版節目中,總是經常出現。比方說,有一次跟朋友去旅行,去旅館洗溫泉,吃飯的時候,看到早見優、堀ちえみ、松本伊代出來唱她們十幾歲出道時候的名曲。感覺真的很玄妙。你可以接受一個都生了幾個的松本伊代在你面前唱她的名曲《哀愁旅程》(Sedimental Journey)的那一句:「伊代仍是十六歲啊!」嗎?

1981年版本:

[embedyt]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RaX0zKhHCME

[/embedyt]

2015年版本:

這首歌出現的時候,我還是一歲。

 

或者你在電視上看到她再唱她的名曲,會不會覺得她唱得很好呢?

還有這個,榊原郁恵在我認識她的時候,都已經是做煮食節目的太太了。但偶爾,她還是會出來唱歌的。

 

每逢星期日,總是有一些朋友,會把一些被放上 YouTube的《流行經典五十年》放到網絡,仿似大家都好像很喜歡看無線的節目一樣。有朋友說,這種行為,跟那些「獅子山精神病」一代,被年輕人(即是大概80後、90後吧?)的「廢老」們去追捧力撐秋官和汪明荃一樣。大家想要的集體回憶是甚麼?

原來,李彩樺、王馨平都是所謂的「回憶殺」。甚麼是回憶殺?大陸叫她的演出,就叫「回憶殺」了。

 

所講回憶,在國內的意思,好像不是特別的「正面」。在很多網民之間,都會說「回憶」回來了,就是指那些人的唱功可能不算是特別「標青」,但大家一聽,就想起了以前年輕的時候。

大家一窩蜂的為大婆的音樂節目背書,至少在自己的面書背起來,大家要的是甚麼呢?我母親總是在說,我聽的歌手唱歌不好聽。她會覺得當時我決定把飯錢省吃儉用而買楊采妮的唱片,是浪費錢的,因為她唱歌不好聽。好了,現在的八、九十後,看到王馨平的《別問我是誰》、湯寶如唱《美少女戰士》、《感冒》,都已經覺得「以前真的蠻不錯」。但最近當看到李彩樺唱《你唔愛我啦》都可以說「回憶返晒嚟」,更勁的是 Zen 唱《I remember you》都有粉絲廣傳,那條 YouTube片一晚過來都有近萬人看過,那是甚麼狀況?難怪,我在網絡看過「我們都是聽C Allstar 的歌長大」的面書專頁群組了。

很多人很討厭大陸,覺得中國是一個很大威脅。對啊,一個《中國有嘻哈》,你看到華文電視的現在進行式。而我們呢?總是把自己沉沒在以前。有錢,就有製作,就有用心,就有影響力,就可以操控話語權和建構品味。

說到尾,香港剩下甚麼呢?要麼就是以前的回憶,不論是甚麼,只要夠老,就有一種「集體回憶」的光環,香港窮得只剩下情懷。要麼,就是奇形怪狀的幻想。在一個不閱讀的城市,拍很多廣告的人,竟然是「文青女神」這種類別的公眾人物。你說香港是不是奇幻得很的地方?

最後,大家都只是想一個泡泡。一個回憶的泡泡、一個想像的泡泡。我承認,當我聽到I remember you 的時候,我想起那時候我窮,窮得省錢買 Zen 唱片的自己,那個期待過他們會盡力走下去的自己,那個仍相信人會有夢想,會有人真心的實現夢想的自己。再看看鏡,你現在知道當地產代理、傳銷保險都教你「追尋夢想」,我反而覺得跟我談錢的工作伙伴,倒是真誠正直一點。

延伸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