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消委會驚爆遙距醫療漏洞!亂開精神科藥物?網民嚇傻:隨時出事!

網絡熱話

廣告

消委會今日(20日)驚爆一項研究結果,揭露私營遙距醫療服務存在嚴重監管不足,情況令人憂慮。報告特別指出,部分平台在處方精神科等敏感藥物時過於輕率,可能對市民構成潛在風險,猶如一個都市陷阱。究竟在鏡頭背後,醫生是如何診症?市民又該如何自保?

消委會主席陳錦榮親自警告 揭開遙距診症兩大隱憂

消委會今日召開記者會,主席陳錦榮親自上陣,直指現時流行的私營遙距醫療服務監管不足,存在極大隱憂。研究發現,由於缺乏規管,服務質素參差不齊,尤其在處方藥物方面,情況最為嚴峻。陳錦榮引用報告內容,表示有平台在未與病人建立穩固醫患關係的情況下,便輕易開出敏感藥物,當中更包括需要極度謹慎處理的精神科藥物。他警告,這種做法不僅違反專業操守,更可能導致病人因藥物誤用而出現嚴重後果,令原本尋求方便的市民,反而墮入健康陷阱。

消委會主席陳錦榮披露:「最好先做首次面對面對診症」

針對遙距醫療的潛在風險,消委會主席陳錦榮在記者會上提出明確建議,強調建立醫患互信是關鍵第一步。他語重心長地表示,醫生在處方藥物前,特別是高風險藥物時,應先與病人進行一次實體面診。他更在會上留下一句金句,提醒所有服務提供者及市民:

「醫療服務提供者如果開處方藥物前,尤其是較敏感的藥物、精神科藥品等,最好先做首次的面對面對診症。」

陳錦榮補充,透過面診,醫生能更準確地了解病人的背景及狀況,同時病人亦能確認醫生的身份,雙方建立基本信任後,再使用遙距醫療才更為安全。此舉是為了保障市民的健康,避免因一時方便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。

疫情催生遙距醫療熱潮 便利背後暗藏風險

回顧遙距醫療的發展,可謂由疫情一手催生。在疫情爆發前,這種服務對大眾而言相對陌生,但隨著社交距離措施實行,遙距醫療瞬間成為新常態,各大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,標榜足不出戶即可睇醫生,極大地方便了市民。然而,在市場急速擴張的背後,相關的監管法規卻未能跟上,導致服務質素良莠不齊。昔日的便利,如今被消委會揭露可能暗藏致命風險,特別是對於需要長期服用精神科藥物的患者,一旦藥石亂投,後果不堪設想,形成強烈反差。

網民一面倒憂心忡忡:「原來一直有危險!」

消委會的研究報告一出,立即在網上引發熱烈討論,網民幾乎一面倒表示震驚及憂慮,狠批部分遙距醫療平台罔顧病人安全。大量留言湧入各大討論區,不少曾使用服務的網民更大呼「好彩無出事」。有網民留言炮轟:「嚇死人,原來睇App醫生亂開精神科藥,真係唔知㗎!」、「方便係方便,但係連醫生係邊個都唔清楚,諗起都驚。」、「支持消委會!呢啲嘢一定要監管,人命嚟㗎!」、「之前試過用,個醫生問兩句就開藥,原來咁兒戲。」輿論普遍認為,政府應盡快介入,為遙距醫療服務設立清晰指引及監管制度,以保障市民健康。

Close

投票支持你嘅心水食店,
即送可口可樂®或無糖可口可樂®汽水換領券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