齊柏林
齊柏林

《 看見台灣 》導演墜機罹難 重溫 齊柏林 專訪:「夢想改變世界!」

生活

廣告

知名紀錄片導演齊柏林在拍攝《 看見台灣 II》期間不幸墜機罹難,壯志未酬溘然離世,實在令人惋惜,早在航拍還未像今天普及年代,《 看見台灣 》成功將人文情懷帶入「航拍」作品,觀看的不止美景,而是透過另一角度,去反省環境污染的深刻議題; 2014年電影在港上映時,《新假期 GO Green》欄目曾邀請導演進行專訪,談到投身拍攝的初心。這些年來,齊導演都是不少航空拍攝愛好者追隨並仰望的典範,我們重新編輯及上載當時的專訪,謹向齊導演致意。

蔡英文總統:「齊導的作品讓我們看見台灣的美好」

事發後數小時,蔡英文總統發表悼念辭,表示「齊導的作品讓我們看見台灣的美好,也激勵更多人加入保育國土的行列,他的過世是台灣極大的損失。我要向所有罹難者的家屬致上最沉痛的哀悼,並願逝者安息。」

夢想改變世界 棄長俸投身「燒錢」航拍

和藹可親的導演齊柏林,過去廿多年的工作職責就是在空中拍攝台灣,本身沒有太多地理知識,也自言「不太懂環保」,早年發現寶島污染嚴重,遂萌生拍攝紀錄片的念頭,直至 2009 年親歷 「莫拉克風災」重創台灣,決心追夢,當年47歲的他,還有三年就可攞長糧退休,「我不能再等三年,因為怕自己會猶豫不決。」專注拍攝,卻不懂計算電影收益,每次出crew如同燒錢,「資金是一個大問題,租用直升機每小時要10至15萬台幣,拍攝頭100小時的片子都不能用,而且這一種冷門電影很難找到投資者。」

好不容易找到贊助完成電影,當時全台卻只有20家戲院願意上映,惟有靠多場義映活動籌措資金,卻有意想不到的回響,得到破億票房的支持,連政府也關注當中的污染事件。

400小時飛行計劃 鳥瞰全台灣

就是這樣,從事空中攝影廿多年的導演齊柏林,毅然辭去公務員職位,借錢按樓,自購五百多萬港幣的專業空拍設備,展開了400小時的飛行計劃,在高空橫掃台北、花蓮、苗栗、高雄、屏東等100個地點,數盡寶島的美麗與醜陋,短短個半小時的聲畫,看得8至80歲台胞震撼又感動,只希望大家正視珍惜資源問題。

「我畏高 卻空拍了20年」

即使有最先進的器材,要在空中拍攝,也不是一件易事。從小就有畏高症的齊柏林,不時面對心理關口,「拍攝過程最怕就是氣流,遇到落山風,整架直升機就會被壓下,特別是山區地方,機體飛行時起起伏伏,心裡總有恐懼,但專注拍攝時,就會忘記害怕。」

因為空中拍攝 學懂愛惜土地

在天空鳥瞰台灣廿多年,拍攝的材料早已心裡有數。「阿里山很多人也去過,但阿里山山崩卻沒人在意;清境山坡一座又一座的豪宅,從高處看,其實就建築在山崩地區旁邊;高山茶、檳榔是賺錢的農產,商人開山闢地大量種植,砍掉老樹根,令原本鬆散的泥土不堪一擊。」台灣的山脈地質脆弱,遇上地震颱風豪雨容易崩塌,大量土石流會向下沖,受害最終是人類。將家醜外傳,就是想人類面對自己的問題。

環境污染未能即時解決,齊柏林強調 《看見台灣》 只是擔當一個提醒的角色,「環保與發展實在存在太多矛盾,台中火力發電廠的排碳量很高,但台灣缺乏天然資源,主要就是靠火力發電。」追夢的人,更希望能用台灣的例子喚醒全球觀眾的環保意識,「我不是反對發展旅遊,只是應該有合法監管,我自己不會住非法的清境民宿,平常就減少用即棄的東西。」真正愛惜環境的方法,就是要從每一個觀眾自己做起。

重溫《看見台灣》名場面——

難忘花蓮「大腳印」

《看見台灣》令人難忘的,還有花蓮玉里鎮那長達60米的大腳印,為了拍攝,當時齊導演便要趕在稻米收割前統籌造出腳印稻田,最慘又遇上梅雨天要等足8天才能完成。最後玉山主峰一幕更動用幾十位小朋友在凌晨零下兩度摸黑登山,臨門一腳卻遇上不穩氣流差點撞山,難關重重。

魚塘毀古蹟

永安、嘉義、屏東等一望無際的魚類養殖場,因大量抽取地下水養殖,令土地失去支撐力,以致台灣西南部沿海地區下陷嚴重,不少古蹟早已浸在水中,包括嘉義縣的東石鄉陵園。

清境危樓

清境整個山頭有幾百間歐式民宿,完全合法經營的十指數盡,非法民宿未必符合建築結構及地質安全,隨時有倒塌危機,電影上映後引起台灣人關注,亦令政府加快徹查非法民宿。

高雄後勁溪

台灣的汙水排放需要徵費,為了減少成本,企業會在雨天、颱風甚至晚上偷偷將廢水排出河流。影片揭發高雄的後勁溪污染嚴重,調查後發現iPhone零件生產商日月光公司將強酸廢水非法排出,即時被停工。

高雄堤壩

受到上游水庫、河川盜採等影響,山上的泥土不能靠河道沖向海岸,以致海岸侵蝕嚴重,惟有修建堤壩防止沙石流失,全島的海岸線為1,322公里,當中已有56%被石屎侵佔。

颱風重創

2009年8月颱風莫拉克創下五十年來最嚴重的水災,重創南投廬山溫泉區,大量被砍伐的樹木沖下山腳成為漂流木,當時在高空拍攝的齊柏林,如經歷世界末日,引發他決心執導。

後記

「在想像中憑弔山水應有的顏色?」
——齊柏林

城市發展與環保存在根本性矛盾,但在台灣也有不少成功捍衛家園的例子。2010年台灣政府計劃在苗栗收地興建科技園,有機農夫之一的洪箱阿姨拒絕收地,成功感染各方人士出來發聲,形成台灣新農民運動,經歷12次街頭抗爭,最終於11年後成功推翻計劃。而2010年政府則計劃在彰化興建煉油廠,嚴重污染海岸生態,受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,馬英九見狀實地視察,聆聽民意,最後決定擱置計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