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以食為天, 不時不食, 本地, 農業
民以食為天, 不時不食, 本地, 農業

民以食為天@港嘢Kong Yeah

博客

廣告

「民以食為天」,說出了「食」是我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,然而,有時因為我們「慣住食」,而往往忽視了「食」背後的人和事。「不時不食」,意指順應氣候時節,吃當季時節才長出來的農作物,吃到的不只是最新鮮可口的,更減輕了對農夫的生產壓力,不必追趕市場上的苛求,用友善方式去對待泥土和耕種,嗯,看來是不是該改口說「民以天為食」?

最近,某國際級大廚來港開意大利餐,接受報章訪問時,得知香港政府要將新界東北仍有許多農民和作物在上的農地剷除,表示可惜之餘,反問:是關於錢吧?這一反問實在令人感到慚愧,彷彿在問我城的價值,為了錢,我們願意將家園土地、食物安全、農村環境和文化通通出賣麼?而大廚豁然表達有興趣選用本地蔬菜和魚穫,感到很有意思!(我們曾聯絡該餐廳,主動表示願意在尋找本地蔬菜一事幫忙,也歡迎有興趣用本地食材的餐廳,聯絡我們)

沒錯,吃本地出產糙米、蔬菜、生果、菇菌、荳品、醬油、蜜糖的確是件有意思的事!一九八零年,美國開始提倡「社區支持農業」(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),它是一種由社區鄰居共同經營的農業社群,社群由負責食物生產的農夫和許多來自鄰近地區會員(農務義工)所組成,強調生產者和消費者間平等的互惠關係。農夫和會員依據時令與在地環境,一起決定作物的栽種計畫;而後農夫友善管理田地、會員出資支持或提供農務協助,農夫會定期分派食物。「社區支持農業」的好處,整個食品生產過程非常透明,人們可隨時進出農場,了解和協助耕種,所以,消費者本身幾乎就是生產者。出產的食物里程低且新鮮,符合在地風土,也讓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建立鄰居互相信任的關係,不再只是商品買賣,不需要什麼認證,也相信食物安全。

在七月份的晚飯活動中,一起跟參加者到晚餐場地外邊的小香草園,認識不同的香草,摘下和稍稍清洗一片片薄荷葉、紫蘇葉、九層塔,配上本地種植的蕃薯和薯仔,尋找自己喜愛的味道,親身體驗最簡單的「種在地、吃在地」,學習感謝泥土跟我們分享的成果,信任打理花園的園丁和盛傳食物的泥土。

親身去農墟跟農夫買菜、買本地醬油、煮餐本地餸、在家種植、到農場當義工等不同支持本地農業的參與,都可以帶來一些改變,帶來一些美好事情的發生。

「港嘢」是一個支持本地農業和日常用品生產的行動。

藉着參與生產,將新界有機農場的蔬果和醬園的傳統天然生曬醬料烹煮成簡樸素食,帶到城市的餐桌上,分享本地農業和生產的故事,感受在地飲食的鮮美,實踐對人與大自然友善的本土社區經濟,一起關心和思考香港城鄉共生的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