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環封路
上環封路

【呢個香港人】醞釀16年 上環封路 畀你玩 規劃師談理想步行城市

生活

廣告

中上環一向交通繁忙,車龍不斷,每條馬路都負荷極重,可說一條都不能少!但上周日,上環出現了異象——德輔道中竟然封閉了,汽車不准駛入,只有電車及行人享用。這次 上環封路 ,是醞釀了16年的計劃,不但沒有阻礙交通,更釋放了公共空間讓公眾自發搞活動,如嘉年華般熱鬧。有份策劃的規劃師說,現在試行200米,目標是整條德輔道中1.4公里;他說,這條路本來就該讓人行的。

text : 寶 photo : Tommy、Wing、受訪者提供

[embedyt]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7xgKxzBF1I

[/embedyt]

車讓路了,人走進來,就有無限可能。活動名稱叫「非常()德」,括號內任你發揮——「唱德」、「跳德」、「踢德」、「歎德」,空間開放,你想點都得!當日的活動、攤檔都是提早招募的,有街頭音樂表演、年輕人跳K-Pop、親子遊戲、草地電影會,甚至推廣本土文化、環保意識、關懷弱勢的工作坊及展覽等。註冊規劃師、策劃成員之一Benson,亦在電車路旁的人工草地度過周日,他說,玩之外,最重要讓大家重新認識道路使用權;人走到街上,就可以參與,不只擦身而過。

潘富傑Benson
職業:註冊規劃師

「香港過去嘅城市規劃都以車為主導,係好方便嘅,
但城市嘅spirit係人發出嚟,唔係車,
規劃應該以人為本,先可以令城市變得舒服。」

封200米只是開始 目標是整條1.4公里

要重奪公共空間,為何偏偏要選交通繁忙,看似難以實行的 德輔道中 ?這要追溯到2000年, Benson的老闆的一段經歷:有天,竹棚突然倒塌,堵了整條德輔道中,街上沒有車,原來是煥然一新好氣象。老闆認為道路本應這樣——少車、行人暢通無阻、空氣清新,行人才可享受周遭環境,便向政府提出建議,改為行人及電車專用區。

及後因政策改動,計劃擱置了。直至2013,老闆重啟計劃,一向熱衷社區活動的Benson主動請纓加入。這計劃不是公司生意,他都是用午膳及公餘時間做研究、寫報告,「城市規劃係設計畀人,所以一定要落區溝通,社區project讓我了解用家需要啲咩」,他說不介意當義工,「作為規劃師,要為城市做啲嘢」。

計劃有很多民間組織一同參與,將概念滲透社區,引起公眾關注及爭取支持,而Benson的工作主要面向政府,周旋於會議、討論之中。實行沒有先例的大改動,闖關不易,縱然已準備全面的資料數據與分析,證明封閉德輔道中無阻交通,亦難以說服政府。Benson坦言,面對「企硬」的高官們,感到很激氣,亦很灰心;但計劃凝聚了社會一班有心人,不少更是無償付出,「見到佢哋咁積極,好深刻,我都唔敢怠慢!冇呢個團隊,成唔到事!」最終試行計劃讓步,由1.4公里變成200米,得以成功舉行,「200米得,咁推廣至整條嘅機會就大大提升,一步步嚟!」

推廣步行城市 高質貼地行街

雖然離目標還有一段距離,但Benson認為以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的層面來看,這次是很重要的里程碑。「第一次由民間主動向政府提建議,由下而上推動政策,係一個突破!而且唔只係一份proposal,仲可以試行,睇到民眾嘅反應!」

若然計劃最終能夠成功,香港就能向walkable city「可步行城市」邁進一步:Walkability,「可步行性」,是量度一個地方適宜步行的指標,道路不只要「行得」,步行環境亦有所要求,這已是全球關注的議題,英國、法國等地亦有相類似的行人專用區計劃,「這是大勢所趨,注重行人設施,各地都做緊」。

Benson說,香港過往的城市規劃,一直以經濟、交通為主導,忽略了人的重要性,行人佔用的空間很小、很擁擠,「係好方便、高效能,城市都需要嘅,但唔可以只強調呢方面」。道路讓給車行,人被搬高上天橋,點對點的「安全」通道,Benson說,現今已經「落後、唔work」,「我哋鍾意行橫街窄巷、小店,因為空間符合human scale(人的比例),同老闆傾偈好自然;相比商場,地方太空曠,好悶,售貨員著住制服,令人唔自在。」城市不應只為發展旅遊業而規劃,「我想為本地人設計」。

他說,香港需要多一點讓本地人使用的公共空間,道路是其中之一項,「一個令人舒服嘅城市,講求優質嘅步行環境,大家行路時,應該感受到啲嘢。」那些感受,來自街道上不同人物角色——老闆、顧客、賣藝者、閒聊的人,相互交織而成的人氣,但前提是,我們先要有集氣的地方。

Info
「非常()德」由民間組織行德(前德輔道中聯盟)、健康空氣行動拓展公共空間非常香港一同籌辦,目的讓市民重新認識馬路使用權,衝破既定的城市界限。組織不定期舉辦活動,更多詳情可瀏覽FB:行德 Walk DVR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