簡體字
簡體字

如云如雲,不知所云。@Pazu薯伯伯

博客

廣告

有年冬季,我在西藏的咖啡館裡手寫了「小心著涼」,一名內地客人看到,說我寫錯了「涼」字,左邊應是兩點。我說我很確定是三點水,她卻很堅持是兩點。讀者大概也猜到答案了,原來「涼」字的簡體字(注一),是「凉」,差了一點。

推崇簡體的人,總有些老掉牙的支持論據,既是老生常談,往往就不必細加思考,直當真理。其中一個最多人說支持簡化漢字的原因,是簡便筆劃,方便書寫。部份用字確有此情況,例如龜字簡成龟、鑰寫钥、衛作卫、舊成旧、漢變汉等,但簡繁相比,有時筆劃相近或一樣,甚至詭異地增加了筆劃。例如「夠」,簡體為「够」,只是左右相調,筆劃相同;繁體字的秈,簡體卻又寫成籼,反而多了一筆。再考慮到書寫中文之時,習慣連寫及草寫,不是說繁簡的手寫速度沒分別,但兩者距離,本來就不遠。

另一個較多人說的理由,聲稱簡體字易學,但這就要看對甚麼來說較易學,我至今還沒有見過一名外國人說中文字(不論繁簡)易學。而台灣用繁體,認字率達98.5%;中國用簡體,認字率為96.4%,較台灣低(注二)。也許有人對這種批評不以為然,覺得大陸上母語非漢的人口較多,不能相提並論,但把漢字簡化,本來就是說要更多人懂,可是這個論據,從來沒有在實踐中驗證過。

記得中學時代指定的課外讀物《語文常談》,其作者呂叔湘一再強調中國要現代化,漢字就要走「羅馬化」的道路。當年我讀此書,一直不明「羅馬化」指的為何,向老師請教,他說即是把漢字全廢除,改用拼音文字。我大吃一驚,才知道原來以前有人曾經支持這種荒謬方案。話說回來,如果簡化漢字真的只是為了易學,那些支持者為何不支持全面廢除漢字呢?像越南那樣用喃字,豈不更省事?

又有人戲謔說,擁護繁體字的人若要堅持正統,那麼就應該改用甲骨文。這種論點其實很無稽,本來覺得不用駁,但因為連《人民日報》也用上類似觀點,也簡略一說。現代漢字雖然由甲骨文演變而來,但甲骨文只是在商朝時用作占卜之用,並非廣泛流傳的文字。現在我們談論的繁體字則不一樣,是早已達成共識的溝通標準。在毫無理據的情況下放棄原有的標準,卻又另立一個不三不四的簡化方案,然後又迫別人去跟隨,這不是讓人丈八金剛一樣摸不著頭腦嗎?

我不談簡化漢字之醜,只談政治影響。中國有所謂「統戰」,也是對外最大的策略。以前對香港叫統戰,現在對台灣的還是叫統戰,統戰之謂,就是先在對立人群中搞分化,聯合次要敵人,繼而打擊主要敵人,達至統一戰線。如果統戰是中國革命三大法寶之一,那簡化漢字就是最失敗的國策。

試想如果沒有繁簡之別,早前那場Facebook灌水大戰,你要先讀內容才能知道對方立場,現在可簡單了,港台用家一見簡體留言,立即作好迎戰準備。我聽過一些繁體朋友說自己從來不讀內地出版物,因為「不懂」,其實本身懂繁體的人,不可能看不懂簡體字,不看的原因,大概是心理抗拒。若然沒有繁簡之別,實在不敢想像大陸書商在香港或台灣會統戰到甚麼模樣。

我其實不是抗拒簡體字,記得中三那年經過商務印書館,找到薄薄一本《簡化字總表檢字》,當時覺得有趣,買來參考。簡體字很易學,易學到我根本不覺得自己學了甚麼。記得當年是在出恭時拿著《簡化字總表檢字》看,自然就能掌握。教育局欲把「認讀簡化字」能力列入課程,實在沒必要。

論到自己使用簡體字的情況,有些細微之別,讀時少有察覺,寫時難免跟官方的簡化字不同,但錯了也屬無關痛癢,繁體字使用者寫錯簡體字,絕不會鬧笑話,繁體字使用者,客觀上自認為擁護正體,文化優越感永遠超過簡體字使用者。反而簡體字使用者,卻經常因犯了低級錯誤而遭包括中國網民在內的人嘲笑。數年前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名譽院長趙清海,題了「影後」二字贈與台灣影后歸亞蕾,成了大笑話,有人因此作句諷之(注三):

影后影後,方能為后;
如云如雲,不知所云。

換成簡體,意思就差遠了:

影后影后,方能为后;
如云如云,不知所云。

注一:有些人在討論繁簡之爭時,喜以正體及殘體作對壘稱呼,但我自己慣用繁簡稱之,沒必要改,各有所好。
注二:資料來自CIA World Factbook
注三:改自http://goo.gl/gKDDzb

 

延伸閱讀:

等待的快樂@Pazu薯伯伯

時間成本@Pazu薯伯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