藥房
藥房

漢方的力量@健吾

博客

廣告

##embed-label-0##

在日本,我經常都會走藥房。我不是那些大媽,我也不覺得自己很病,我只是覺得,日本的醫藥業,在某些層面上,比香港或中國走得更前。

比方說,最近某老牌慈善團體大肆宣傳,指他們支持一些「中西醫藥」合流的診所。但早在幾百年前,日本的醫學界早就把「蘭漢」兩大醫學(蘭即荷蘭,漢即中醫)兩種醫學概念合流處理。幾乎大部份的醫學生,都需要修讀中醫及西醫的醫學原理。而他們的中藥製作,都非常「傳統」。上次在日本的時候,回到了茨城縣,就看到津村製藥的藥廠,如何處理現在我們在中醫老師那邊聽到,但不知道是什麼的「藥方」。他們的半夏瀉心湯(胃氣不和,心下痞滿,但滿不痛,或嘔吐或腸鳴下痢者)、十味敗毒湯,全都以最早的古籍所提供的湯方作基準,以現代科技的「監控」去維持藥方的質素。

在津村的廠房,我就見過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謄本,旁邊還有《金匱要略》。「但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柴胡不中與之,宜半夏瀉心湯」、《金匱要略》寫的是:「嘔而腸鳴,心下痞者,半夏瀉心湯主之。」

這些藥方,都是中國人的智慧,而日本人本來學醫,就是學漢方。後來經過明治維新之後,就把洋醫學套入日本醫學的概念。漢方有一段時間被視為「不文明」的東西,又被打壓了。直至現代社會,日本的醫學界才把漢蘭兩學再揉合一體。而且,在藥物選用上,吸收了西方醫學對「劑量」的精微,現在的日本漢方藥就更準確。比方說,現在的藥材,都有不少在中國生產。而日本消費者對中國生產的東西都不太有信心。藥材的「有效成份」會否隨著環境變遷而有增減呢?

現在津村有不少的藥材,都在非中國地區,如日本、柬浦寨、越南等等的地方出產。而他們會定期以高科技檢測的方式,去研究那些「有效成份」的穩定性。津村的公關室的犬飼律子小姐就對我說:「而且我們花了很長的力量,去研究如何『儲藥材』。我們現在的藥材可以用好幾年了。」為了可以穩定地提供質素相若的漢方成藥,當中花的科研錢,其實是天文數字。

有不少中醫師私底下也跟我說,龍角散走紅之後,有不少病人都希望知道日本漢方藥的力量,亦也有不少人相信日本的醫學美容,能不能在漢方之中找到一點商機。津村製藥開店的時候,是做女性用的「入浴劑」,專治女性生理性不適用的。

將來會不會有什麼發展?也許只要有商機,還有人想要「有質素的東西」,什麼都有可能發生。

延伸閱讀:

旅書人的煩惱@健吾

最愛演唱會@健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