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漂不理解港人交家用文化 親身解釋3大原因拒絕供養父母

內地男來港工作 得知香港同事要交家用感驚訝
一位由內地來港工作的男生在社交平台上以「香港人居然都要比(畀)…」為題發文,文中指自己在與同事食飯聊天時,聽到同事們提起「家用」時,還不知道什麼是「家用」,還以為家用是「家用電器」的意思。後來經過同事的解釋才知道「在香港畢業工作之後,每個月都要給父母一筆錢(大部分在3000-5000)」,又向不熟悉香港文化的內地網民解釋,「家用」主要用作給父母養老,不管父母是否有錢。事主更表示自己「震驚了」,同時認為香港人很厲害「感覺內地小孩畢業幾年能不向家裡要錢就不錯了」。

事主亦指,之後自己與媽媽分享香港的家用文化,他的母親表示「她工作那個年代已經不給外公錢了,甚至剛工作還需要外公倒貼」。事主本人亦指自己了解母親的理財能力,故此表示自己雖然有存款,但我也不會選擇給她。

內地網民數3大原因 不會給錢父母
不少內地人指出「交家用」是「粵語區」的文化,第一次聽到「交家用」這個概念便是在廣東人口中得知道,而廣東以外的地區基本就沒有「交家用」的概念,更指出3大原因不會改錢父母
1.經濟壓力
內地多數地區薪資水平較低,年輕人僅能勉強維持自身生活:「不交但也不是不孝順,水電天然氣物業費家裏缺啥都會買,內地大多數薪資水平一般般,能把自己養活好就不錯了,一些父母不會強要求」
2.人工比父母的退休金還要低
部分網民指出人工資低於父母的退休金,因此不少人仍然需要父母的贊助:「不要羨慕啊,因爲我們有些工資還沒有父母退休金高,父母不倒貼都算好的了」、「內地要以父母托舉為榮」、「不但不交還把房租收入給我了」、「不需要,甚至每次回家都能拿不少東西回家」
3. 獨生子女受寵愛
城市獨生子女政策導致家庭資源高度集中,父母普遍有穩定退休金,因此更傾向反向補貼子女,北方網民認為交家用是「被PUA」的行為:「內地其他地區會取笑廣東兒女交家用」、「北方人不用交,文化差異太大,我們交家用還會被人家罵被洗腦PUA呢,你說奇不奇怪」
內地網民:像父母把孩子當投資品
香港人對於畀家用都已經習以為常,出來工作後都大多都會自動自覺畀家用父母,不過事主的發文就引來大批內地網民熱議,只因內地「疑似」沒有畀家用的文化。有內地網民表示「每個月給家用不代表你愛父母,不給也不代表不愛」,又解釋指「他們(港人)給是因為大部分人畢業後吃住還在家裡呀,內地不給還要補貼難道不是因為絕大多數都會留在大城市先打拼,生活壓力更大嘛」、「給家用給人的感覺真的很像父母把孩子當投資品,18歲到了要準備開始收回報了」、「因為封建落後的思想觀念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