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
台北

台北 魅力:老友記cafe行 @健吾

台灣

廣告

朋友都愛去 台北 ,究其原因,都說台北有很多「不同」的東西。有點閒,有點舒服,可以休息一下。

 

台北的小文青風是怎麼煉成的呢?誠品書店都來香港了,要選的台北出版社的書也差不多。但他們來了香港,最賣的都不是書。落戶香港四年之際,該店公佈港人最愛的是什麼,是龍應台的《大江大海》(但只賣了五千本而已)。反之,天仁茗茶就賣了218萬杯,mt 紙膠帶就賣了20萬卷。
也很合理。在香港,誰要看書?
所以,在香港,文青只是一個身份象徵,也是一個安身立命的位置,而不是生活的態度和生活的模式狀態。所以,連同文青系風跑來香港的東西,都只是徒具虛形。在香港的文青咖啡廳有幾多書可以借給客人讀的呢?在台北,cafe最基本的入門書,怎麼看都要有村上春樹的《國境之南太陽之西》,hip 一點的可以蔡志忠的《漫畫蔡根談》或是谷崎潤一郎的《陰翳禮贊》或《貓與庄造與兩個女人》。在香港呢?連鎖咖啡店提供的都是雜誌周刊,又或是廣告和廣告釘成一疊的東西。而到處都是賣保險的人、補習的人,溫習補習筆記的學生。要不就是用電腦工作,或是看手機的人,有誰會有書風書味?

當然,別誤會,我不是覺得看書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。畢竟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人不讀書還賺很多錢。我的學生的父親,目不識丁,但由於生得早,在香港經濟起飛的時候已經買樓買鋪,他現在的資產比很多博士生還要多,而且有太太還有二奶,生活好不愜意。書讀得幹嗎?
但去了台北,你看到很多cafe,出現的都不是保險又或是補習的人,而是很多老友記。很多上了年紀的人,點一杯咖啡,讀一本書,讀一張字密密麻麻的報紙,好像什麼事都不做就可以過一個下午。在這種氛圍底下,大學區有著大學區的感覺。公館站附近有很多新景點,有寶藏巖文創區(建議大家不用浪費時間,因為都沒有什麼好看)、有很多二手書店(這個也看你看不看書,不看書的話買了很多書回家也是浪費時間)、而cafe的咖啡真的有很多不同種類:果香花香的,厚度夠的,回甘重的,後味(aftertaste)餘韻螢繞不散的,各式其式。

為什麼我們閒不來,要到台北才可以靜靜的看一點書,看一看人?環境造人,人造環境。地靈人傑是成語,地俗就出保險和補習模式了。香港人想念台灣,不是因為可以住在台灣,你叫他們恆久地看書,永遠地慢活,收台灣年輕人的收入,他們又做不出來。台北賣的閒適,是空氣般存在,這是台北的魅力,我們知道的。